湖北日報訊 據新華社北京16日電“必須實施以我為主、立足國內、確保產能、適度進口、科技支撐的國家糧食安全戰略”。“切實保障國家糧食安全。集中國內資源保重點,做到穀物基本自給、口糧絕對安全……”日前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少有地將糧食安全列為第一大任務。這其中有何現實意義?又為我國糧食生產敲響了什麼警鐘?
  糧食十年連增背後
  穀物從凈出口到凈進口
  2013年,我國糧食總產量首次突破60000萬噸大關,實現了10年連續增產。“但資源和要素綳得很緊了,再繼續增產的難度加大。同時,中國是人口大國,如果短期出現大的缺口,很難通過國際市場進行調劑。”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農村經濟研究部部長葉興慶說。
  事實上,糧食豐年提安全問題,背後確實不得不面對一個現實。統計數據顯示,從2009年起,我國穀物總體轉為凈進口。2012年我國小麥、玉米、稻穀和大米等穀物進口量大幅上升,凈進口1296.7萬噸,同比增長3.1倍。主糧進口實現了常態化。“如果按照我國糧食包括穀物、豆類和薯類口徑計算,我國糧食自給率已經下降到90%以下。”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李國祥認為,“中央首提穀物自給、口糧絕對安全,樹立了新的糧食安全觀,實際上是為糧食安全敲響了一個警鐘。”
  敲醒警鐘的還不僅僅是越來越低的糧食自給率,近年來各地輪番暴露出來的糧食儲備問題,也讓人們對糧食安全的擔憂加劇。
  “糧食是戰略物資,不值錢但不可缺少。過多依賴進口會受制於人,到時講條件,提價格都有可能發生,糧食不可能成為真正自由貿易的商品。”山東財經大學教授王蔚說。
  土地不堪重負
  糧食安全有隱憂
  在國家糧食年年增產的背景下,為何穀物為代表的糧食進口數量還在不斷增加?分析認為,消費持續、剛性需求增長是主要原因,而生產糧食的土地已不堪重負。
  事實上,我國農業基礎薄弱、保障能力不強,耕地減少、水資源短缺、環境污染問題對農業發展的約束日益突出。農藥化肥過量使用、農田水利欠賬較多,農業靠天吃飯的局面還沒有從根本上改變。
  “比如土壤中的有機質含量在下降,在種業面臨國外公司壓力,沒有較大突破的背景下,靠農藝、管理等措施,增產難度很大。”山東省委農工辦副主任劉同理表示,糧食十連增背後付出了很多代價。
  與此同時,隨著工業化、城鎮化的推進,我們每年還要減少耕地600多萬畝。葉興慶表示,城鎮化的推進使幾億農民離開土地,中國農業集約化程度不高的現實情況,如果解決不好“誰來種地”“怎麼種地”的問題,糧食安全將面臨挑戰。
  從趨勢來看,未來幾年國內農產品供求由“總量平衡、豐年有餘”向“總體基本平衡、結構性緊缺”轉變。據預測,到2030年我國糧食需求將近6億噸,糧食總產還需在目前基礎上增加20%。
  守住糧食生產“紅線”
  將“飯碗”端在自己手中
  “中國人的‘飯碗’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,而且飯碗主要裝自己生產的糧食,這是我們的一個基本方針。”農業部部長韓長賦說,“今後要堅守18億畝耕地紅線,不斷鞏固和強化農業的政策扶持和科技投入,發展適度規模經營。
  對於如何保障糧食供應,國家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副院長馬曉河等專家認為,在工業化和城鎮化過程中首先守住耕地紅線,其次要加強農業的基礎設施建設,推進農業的科技進步。還要促進農業適度規模經營,解決好誰來種地的問題。
  “在糧食種植補貼實行普惠制的背景下,應該加大補貼力度,把補貼增量用在糧食主產區和糧農,使糧食主產區不吃虧,種糧農民有效益、得實惠。”劉同理說。
  業內人士認為,糧食生產可以充分利用國內國際兩個市場、兩種資源。“適度進口”可以保障國內糧食的穩定供給,緩解國內土地壓力,節省淡水資源,保護和改善國家的生態環境。
  (原標題:糧食豐年不忘警鐘長鳴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rp66rpnrx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